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生日和谢爱山长句崧老字伯华1272年5月2日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寓形落落大块间,嘘吸一气自往还。
桑弧未了男子事,何能局促甘囚山。
昔年此日作初度,宾客如云剧欢舞。
今年避影却闭门,捧觞自寿白头母。
故人忆我能远来,虹光满袖生琼瑰。
一杯相属慰岑寂,使我发笑愁颜开。
簸扬且听箕张口,丈夫壮气须冲斗。
夜阑拂剑碧光(韩本、四库本作花)寒,握手相期出云表。
道出庐阜偶值崧老右丞同游东西二林蒙示佳篇辄次来韵1128年7月 宋 · 李纲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
迂疏又复谪南州,假道江山得胜游。
杖履欣逢长者辙,笑谈同访远公流。
风摇杉桧惊寒梦,烟锁峰岚绕翠楼。
回首中原意萧瑟,此生飘泊任云浮。
许崧老赋三友篇以遗东林圭禅师余尝次韵和之未几余被命宣抚荆广崧老复以诗来曾未一岁间闻吴元中薨于崧老东归薨于虔余方罢帅事屏居长乐圭禅师江西见过阅箧中得崧老二诗相与读之怆然因复追和其韵 其二 次群字韵长句1134年 宋 · 李纲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创作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转头良友死生分,独鹤如何不念群。
慨想平生空洒涕,追吟佳句只看云。
只鸡墓隧违徐志,群盗潢池尚楚氛。
赖有幽人慰岑寂,此方教体在音闻。
许崧老右丞二首 其一 1138年 宋 · 李纲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创作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夫子相知一纪前,定交握手自忘年。
长松老鹤骨格古,粹玉精金操守坚。
出入三朝昭大节,漂流万里正华颠。
皇天不整遗元老,空使苍生共黯然。
许崧老右丞二首 其二 1138年 宋 · 李纲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创作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多闻直谅复疏通,近世交游少似公。
盖代才名同贾谊,平生述作类扬雄
笔踪高古今那有,诗调清新老更工。
知识年来凋丧尽,不堪衰泪落秋风。
周元仲来自湖外传示崧老赠东林圭(道光本下有老字)三友篇读之慨然因次其韵1131年3月 宋 · 李纲
 押元韵 创作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粲粲襄陵翁,大岳九(道光本作几)世孙。
文章老益奇,于道见本原。
我生植艰虞,惨澹风霾昏。
挽翁共出力,一廓扶桑暾。
芬馥蓺兰芷,神奸伐蛟鼋。
此志竟萧条,相顾声为吞。
远游负深衅,行偏西南坤。
忆昨遇江上,携手庐山樊。
林间接软语,穷尽兴衰根。
三年隔瘴海,岂谓我尚存。
何尝知枣梨,颇亦闻风幡。
读翁三友篇,雅契久弥敦。
江南盗云扰,崛起巢与温。
翁今渺安在,犹滞脩水源。
我病寄闽岭,栖息僧家园。
百念悉灰冷,窥见易象浑。
区区不自量,信笔笺微言。
逝将从翁游,淬砺删其繁。
(道光本作二)圣邈已远,万古同所尊。
何当进此道,对坐虚明轩。
许崧老赋三友篇以遗东林圭禅师余尝次韵和之未几余被命宣抚荆广崧老复以诗来曾未一岁间闻吴元中薨于崧老东归薨于虔余方罢帅事屏居长乐圭禅师江西见过阅箧中得崧老二诗相与读之怆然因复追和其韵 其一 次孙字韵古风1134年 宋 · 李纲
 押元韵 创作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原作黄,据各本改)尘暗神州,宝玦悲王孙。
六龙转淮海,荆棘生中原。
时危赖耆俊,引手开雾昏。
廓清天宇间,复见咸池暾。
跨海斩长鲸,驱石驾鼍鼋。
悼心失良策,至今声尚吞。
二公直以方,象在六二坤。
英英鸾鹄姿,超然脱笼樊。
才雄一世表,学贯万象根。
皇天不慭遗,三友独我存。
去岁适湖湘,戈甲照旗幡。
龙城得吴书,心契久益敦。
襄陵营道,诗句来清温。
回头失良友,谁能诘其源。
我老卧江海,病鹤栖荒园
娱心岭白云(道光本作云白),濯足溪流浑。
幽人幸见过,握手得晤言。
从来心地法,半偈已觉繁。
愿磨习气垢,坐觌出世尊。
喟彼泉下人,何由复轩轩。
许崧老见和月林堂夜坐诗复次前韵寄之1128年10月 宋 · 李纲
 押词韵第四部 创作地点: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
宇宙一逆旅,安用归我庐。
解装寓僧房,袤丈即有馀。
三年走万里,华发照川途。
颇思少壮乐,谈笑轻簪裾。
醉挥铁如意,击碎红珊瑚。
垂老见兵革,济时愧才疏。
及兹再飘零,敛若霜中梧。
幸从山林游,时与释子俱。
超然意有会,不必窥其书。
臞仙静退者,久要不渝初。
和我月林篇,此作久所无。
徵言思会面,岁晚苦离居。
再次韵崧老见和之作时传春秋集传又欲借易说故篇中及之1128年11月 宋 · 李纲
 押词韵第四部 创作地点: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
(原作黄,据各本改)尘暗中原,河洛皆穹庐。
衣冠竞南渡,故国靡复馀。
襄陵大岳裔,亦尔困征涂。
颠沛不忘道,呻吟曳长裾
如公巨川舟,岂止清庙瑚。
(道光本作顾)我正羁束,未能踵汉疏。
幸然声气同,鸣凤栖必梧。
褰裳思琢磨,道阻不得俱。
已从借麟经,更欲窥羲书。
庶或晚闻道,洗心复其初。
湘沅骚人乡,兰芷今岂无。
回风摇蕙草,叹息空(道光本作坐)幽居。
海康许崧老1129年9月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二八、《梁溪集》卷一一○ 创作地点: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
某顿首启崧老右丞兄侍史:湖外人来,伏领中夏所赐教墨,窃审动静,感与慰并。
秋高江外,气候已凉,伏惟燕处多裕,钧候多福。
某以黎寇未靖,尚驻海康,官军进讨,贼势稍衰,早晚遂南渡矣。
自抵岭海,幸与小子无恙,然从者物故过半,瘴疠之乡,真可畏也。
蒙诲谕之厚,铭佩无已。
垂示《易》书《彖》《象》并《论语》、《法言》训诂,已领。
离群索居之久,得闻所未闻于蛮夷寂寞之滨,恍然如奉言色,喜可量也。
忧患中读《易》,如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辄以所妄见者为之传,又著《释象》、《训辞》、《明变》、《类占》、《衍数》诸篇,解剥《易》体。
非敢谓足以垂世,成一家言,聊以自娱,忘忧永日而已。
常恨羁囚,未缘求教,近于元中处尽传盛著,遂获窥寻微旨,證其所合而考其所不然者,幸甚幸甚!
卓见洽闻,发明难言之意多矣,然有未能无疑者,求于大象似太深,而求于彖、爻之象似未备也。
尝作书与元中论之,今录往。
又尝掇所著《释象》中数十条致元中处,戒其勿他示,唯因风录致左右,愿试取观之,可见大槩,庶几千虑或有得焉。
观《易》之象,正犹观天,辨其分域,察其名数,然后吉凶妖祥可得而占;
不然则以斗为箕,以角为尾,以紫微之垣为三光之廷,其相去辽绝,可胜言哉。
观象然后可以得意,得意然后可以忘象。
而近世学者因王弼筌蹄之说,皆废象而不谈,此所以多失圣人之旨也。
互体、卦变见于《春秋传》所载占筮之言,皆古书,不可废也。
汉、魏间言《易》者泥于象而不求其义,所取迂阔,多失圣人立象之本意;
而自辅嗣以来,一槩以义,而不求象,不得辞之所指,因以失义者亦不为少。
要之,二者兼乃有得。
尝试取彖、爻之象审而观之,其所以示人者盖璨然矣;
况以高明之识,精深沈郁之思,洞视而熟察之,其所得遂将超轶绝尘;
何可跂及耶?
所谓彖、爻之象者,元中书已论其略,今试及其一二。
《姤》之「女壮」,象在《乾》、《巽》。
乾,健也;
《巽》,长女也。
一阴初生,已为长女而健,此女壮之象也。
晋之康侯锡马蕃庶,昼日三接,象在《坤》、《离(《离》,日也、《坤》,臣也。)》。
牝马也坤,比于《离》,以柔顺得君,康侯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之象也。
馀卦皆然也,第或取互体,或取卦变,或取卦爻,为不同耳。
爻象盖亦如此。
然又有相因以取象者,如《益》六四「利用为依迁国」,则初九「利用为大作」。
所谓「大作」者,如《盘庚》之「厥攸作视,民利用迁」,《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是也。
损上益下,正在此爻。
故其象取于迁国大作,亦犹《损》六三之为「得友」,而上九之为「得臣无家」也。
有相反以取象者。
如《颐》之初九,以阳在下,有自养之才,然居动体则不能守之以静,故为「舍尔灵龟,观我朵颐」。
六四以阴在上,资物以为养,然居止体则有以静养其威之意,故为「虎视耽耽,其欲逐逐」。
龟伏气,虎食肉,相去远矣。
动止殊而吉凶异,亦犹《大过》九二之为「枯杨生梯」,九五之为「枯杨生华」也。
凡此之类,不可以一端求,因象会意,乃知圣人立象之妙,唯变所适,而不可穷也。
所谓卦体者,《颐》、《损》、《益》外实中虚,有离之体,故爻象取龟;
《大壮》外柔内刚,有兑之体,故象爻取羊之类是也。
所谓卦变者,变《蛊》之六五以为九五,则《蛊》变而为《巽》,故其象以先甲后甲为先庚后庚;
变《明夷》之六四以为九四,则《明夷》变而为《丰》,故其象六五、上六,以暗在上,为「见斗」、「见沬」之类是也。
凡此合一卦以观,然后得之,亦犹「颐中有物曰噬嗑」,《小过》有飞鸟之象,时一见之,使学者精思而后得焉。
妄谓如此,未知然否?
愿有以警诲之,幸甚!
《论语》、《法言》训诂发挥妙理,脉络贯通,正得古人立言之旨,甚善。
皆圣贤言行之要,惜乎近世之人以为童稚之习而弗深考也。
道途间因为小子讲解,谩著其说,颇足正旧训之失,如「井有人焉」之「井」、「不施其亲」之「施」,凡百馀条,今录十数章往,以丐鉴裁,或有可取,当令小史以拙笔故楮尽书之,以致几格间也。
世故方尔,吾侪唯当益求性命之理,守死善道耳,馀复何言!
诏令既下,想见士夫迁徙纷纷,念之心折。
豫章遂为都会,分宁僻远,自不相关,从者不必更他徙否?
得舍弟六月初书,已办,欲来江外,不知后复如何?
族大累重,一迁自非易事也。
闻杜门谢客,唯以著述为事,不胜叹仰。
儒书训释既当,不若于佛书中发其妙意,虽见性了心,不立文字,然法门差别,理事通融,偏参亦自无碍。
大抵训释前言,盖专以为己,非为人也。
块处海岛,既远朋友,渐摩之益,又无书可观,其遂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
会晤无期,可量悁跂,切冀良食自厚。
因张漕人还,寓书以承动静,不宣。
某再拜。
崇阳许崧老1128年10月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二七 创作地点: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
某顿首启崧老宫使右丞:冬序隆寒,伏惟燕处超然,钧候胜常。
昨者庐阜获从杖屦之游者数日,慰怿多矣。
别来忽复半年,岂胜驰仰。
中间辱教,赐以传闻,从者所寓不一,久稽修报,愧荷无喻。
得圭老书,乃知眷聚已过云岩,计大旆今已至止,遂为安居之谋否?
区区夏末,即抵湖外,属沿江盗贼传报纷错,宿留通城崇阳间。
今岁且尽矣,虽小寇尚未衰息,庶几阻江,无南渡之志,旦夕遂如渚宫,事有轻重,不得不豫料。
然又有非料度所能及者,亦姑听之耳。
前蒙诲谕,悚
云岩丈室竹林间风月殊佳,第恐不甚宜冬。
竹庵录示月林堂和篇,讽味叹服,辄复次韵和呈,以资一笑。
道夫闻有旧,必数过从。
此但终日块坐,时与古人相对黄卷间耳。
《春秋》书窃愿一观,少窥独究遗经终始之意,告就赵令处借一介送示,幸甚。
如定居脩江,此去不远,时得通问也。
临江萧建功秀才了翁孙婿,极佳士,慕义之久,欲一见,望幸与进也。
岁暮,未有承晤之期,临书增怀,切冀为国自厚。
谨上状,不宣。
某再拜(《梁溪集》卷一一○。)
独究:道光本作「寻」。
据下篇句例,似当作「寻」。
蒲圻许崧老1128年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二七、《梁溪集》卷一一○ 创作地点: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
某顿首启崧老宫使右丞台座:使至,两奉诲墨,殊荷眷情。
履兹新阳,伏惟钧候多福。
区区自崇阳鄂渚,行次蒲圻,被受近旨,检会左降官不许同处一州,移居澧阳
蒲圻由岳适澧,便道也,少留治装,朝晚遂行。
澧阳深僻远江,非鄂渚比,虽使自择,不过如此,感惧深矣。
然自分宁至澧,与鄂道里惟均,尚冀时获通问也。
宠赐和篇,辞意高古、殆不容复继矣,叹仰无喻。
近诗文数篇谩往,以资一噱,愿勿他示为幸。
蒙不鄙,借示《春秋集传》,使得窥寻圣作,以考圣人笔削褒贬之深意,幸甚!
俟反覆究观,有所疑难,续具咨质,传毕即专人驰书府次。
某饱食閒暇,无所用心,亦颇得追绎旧学。
第苦道途奔走,未得息肩。
澧阳如得少安,杜门省愆,收心反照,以观四十六年之非,此外于经史间随分有所发明,亦不虚度岁月。
傥成篇帙,自当录往,以资琢磨,第恐迹愈孤危,未必得安居耳。
妄传之多,乃所以速其远也,皇恐皇恐。
元中书,前路即遣人送去,必不遗坠。
无缘少奉言色,临书驰情。
岁晏苦寒,千万为此道自重,不宣。
某再拜。
澧阳许崧老1128年11月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二七、《梁溪集》卷一一○ 创作地点: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某顿首启崧老宫使右丞台座:岳阳人还,奉十二月五日所赐教,审闻钧候胜常,感慰无喻。
岁华改新,伏惟茂对令辰,拥培殊祉。
某待罪澧阳,才息肩,复闻有海南之行,不胜惶惧。
束装俟命,即上道,然传报已久,而命犹未至,益以震悚。
章疏不知曾见否?
大槩以六事为言,其五皆靖康往事,其一谓罢黜不当,迂路归无锡,且与县官饮宴惠山,复资囊士人上书诋朝政得失,冀复召用。
所以屏之海外,坐此而已。
方建炎秋八月丐罢相而归,至十一月始有落职之武昌指挥,则当其未谪数月间,不归其家,将安归乎?
惠山靖康间所赐,以为功德院,一诣饭僧,初未尝与县官饮宴也。
至资囊士人上书言事,冀复召用,此岂理也哉?
是身许国已久,方宣和末变故汹涌,及靖康中谗谤沸腾,分甘死矣,得逮今日,皆其馀也,岂复吝惜?
然圣主在上,睿知日跻,如日中天,而万物毕照,终冀蒙察,死且不朽。
自古贤智不能自免者多矣,况以疏陋之姿,而值艰危之际,进不量其材力,退遂至于颠隮,罪大谪轻,夫复何道?
数舍之远,无缘一别,情可量也。
前蒙借示《春秋集传》,玩味谛绎,心舒目明,不能去手。
此书黯闇久矣,今乃灿然,非精思深考,超诣自得,何以及此?
叹服无已,辄作数百言书于后引之末,未知是否,殊愧率尔也。
然前书所谓犹有疑者,窃恐未免有求之太备、索之太过去处,而三《传》之说亦有邈焉与经相违者,正当信经而不信传,痛删去之,然后圣人之意明,不当尚取其近似之说,以亏一篑之功也。
愿试陈一二,以质所疑。
孔子因鲁史而《春秋》作,于史之阙则亦阙之,所谓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若桓四年不书秋冬,十五年夏五不书月,十七年五月不书,此皆史之阙文,故圣人因而不书以志阙。
若于不书秋冬、不书月、不书,取诸成岁及辰计之数,求其义而为之说,则恐求之为太备。
孔子作《春秋》,于天地灾祥必谨书之,使畏天者知其故而恐惧修省,故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若书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地震山崩之类,此皆德政不脩、有所感召而然,故圣人书之以记灾。
若于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言霸统将兴而兆齐小白;
甲辰甲午地震,言素王终始而生死孔子
于沙麓崩,言晋文公将霸之祥而地理决,则恐索之为太过。
三《传》之说,固有与经相违而可信者,如经书赵盾弑其君,而传言之罪在于出不越境,反不讨贼而已;
经书许世子买弑其君,而传言买之罪在于不尝药而已。
弑君,大恶也,圣人正其罪而书之,岂苟然哉!
虽三《传》之说与经不同,或可信者,近于义故也。
至经书襄七年公会诸侯于鄬,郑伯髡顽如会,未见诸侯,丙戌卒于鄂,而传言子驷杀之。
《左氏》谓子驷忿郑伯不礼,使贼夜弑僖公,以疟疾赴于诸侯;
《公》、《谷》则谓郑伯将会诸侯以从中国,而其臣欲从楚,故弑之,所以不书,「弑」者,为中国讳也。
夫以不礼于其君与所从不同之故,遂成弑君之恶,恐不若是之甚。
《左氏》载八年楚师伐郑,子驷、子国、子耳欲从楚,子孔、子憍、子展欲待晋。
子驷曰:「民急矣,姑从楚以纾吾民。
晋师至,吾又从之。
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小国之道也。
牺牲玉帛,待于二境,以待强者,而庇民焉。
寇不为害,民不罢病,不亦可乎」?
由是观之,则子驷亦无必从楚之意,将会诸侯,遂先弑其君,何哉?
《左氏》第言子驷弑僖公,初不言经所以不书弑之义,而《公》、《谷》言之。
夫春秋二百四十年间,弑君三十六,孔子皆正其罪而书之。
弑君而贼不讨,则不书葬,以责其臣子。
今书郑伯髡顽如会,未见诸侯,丙午卒于鄵,又书葬郑僖公,则僖公欲会诸侯,未见而卒尔,理甚明白。
三《传》之说,皆不可信,当悉删去之,以经为信可也。
某尝谓介甫作《字说》,其发明义理之学甚深,然人得以议之者,以求之太备故也。
古者六书有象形、谐声、转注、假借、会意之类,而一切以义训之,故不免有穿凿之患。
然则《春秋》因史之阙文略而不书者,存而不论,勿求之太备则善矣。
又尝谓汉儒言灾异,其指陈天人之际甚明,然后世得以议之者,以索之太过故也。
惟先格王正厥事睹天地之变,则侧身脩行以应之,而汉儒一切引类为之说,故不免有附会之弊。
然则《春秋》于天地之灾祥谨而书之者,论其大意,而不索之太过,则善矣。
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
信道之笃,取舍于经者犹如此,而况于传乎?
三《传》独《左氏》躬见鲁史,公、谷乃得于传授
《春秋》书「君氏卒」以讥世卿,《左氏》乃言君氏为隐公之母,善学《春秋》者去而弗取,则郑伯之弑,讵可信哉?
是三者,窃意以为如此,未敢必也。
承切磨之喻,故不敢自隐,或有可采,愿无以人废言;
其或未然,却告垂诲,幸甚。
方幸江、湖间,相去不远,书问往反,可以资讲贯之益;
今乃屏之海外,邈无还期,离群索居之念,宜何如哉!
世路方艰,千万为此道自重,不宣。
某再拜。
书寄崧老易传后1130年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五○、《梁溪集》卷一六三
曳其轮之象,妙处在曳,曳者,自后牵车以缓其行也。
《坎》为轮舆,《既济》、《未济》互体皆有《坎》,而初九、九二处其后,故象为「曳其轮」。
《睽》体亦然,故六三之见上九为「见舆曳」。
自六三观之,则上九处《坎》体之后,疑其无适己之意故也。
曳之象皆在阳爻,则非才之刚而孔武有力者,安能曳车以止之哉?
至《贲》之初九,亦处《坎》体之下,则以「舍车而徒」为象,此之谓唯变所适。
由是观之,岂非字字有象,而互体之类曷可少哉?
此秘殆亦昔人所未睹也。
前所录数十条,皆考于象而为之说,既与世之说《易》者不同,于襄陵《易传》亦有合不合者,愿参考之,取其是而削其非,因周详以诲谕为望。
圣人立象以尽意,虽如观天下之不可穷,然意之所在,要有至当去处。
吾侪即象以求之,正如法家断案,铺陈法律,求所以当其罪而止耳;
不当其罪,则以笞杖为徒流,相去远矣。
此所以必资于讲贯之益。
在《兑》,「君子以朋友讲习」,理义之说,孰有大于此?
惜乎江海之辽绝,而音问之难通也。
此编切勿以示人,非唯尚口乃穷之时不足以取信于世,亦其间有未安者,随得随改也。
所著《易传》九卷,总论一卷,外篇《释象》七卷,《训辞》二卷,《明变》、《类占》、《衍数》各一卷,合二十二卷。
俟定居,当悉录致左右以求證明,唯痛加斤斧,乃所望也。
许崧老绍兴四年二月1134年2月1日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六八、《梁溪集》卷一六五 创作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维绍兴四年岁次甲寅二月朔辛巳,具位李纲谨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故宫使资政通议许公崧老之灵。
呜呼!
天地磅礴,河岳炳灵。
笃生异人,郁为世英
长松老鹤,其仪形也。
粹玉精金,其性情也。
渊藻鉴,烛理明也。
设准持衡,称物平也。
经纬书史,文章成也。
贯通古今,议论闳也。
金石铿锵,诗句清也。
鸾鹄翔翥,字画精也。
勇于为义,去就轻也。
忧国如家,秉忠诚也。
致位通显,不自荣也。
恬澹寂寞,得此生也。
士一于此,垂世立名,而公兼之,以大其声。
呜呼哀哉!
《易》道阴阳,消长盛衰。
《春秋》名分,褒贬是非。
弥纶天地,立万世规。
先圣制作,孰大于斯。
公独潜心,抉摘杳微。
解駮三传,秕糠九师。
发明象数,得其指归。
羲画麟经,粲然有辉。
呜呼哀哉!
汉有禄隐,时惟子云
英材拔萃,高识迈伦。
拟古著书,《法言》、《太玄》。
士有异论,或否或然。
公独好之,推尊其人。
训释微辞,奥义一新。
所见绝俗,岂其后身。
呜呼哀哉!
我之识公,踰二十年。
史馆同僚,饱闻绪言。
枢府槐堂,两接官联。
引身以退,归骑联翩。
我谪湖外,公寓江边。
邂逅相遇,庐山之樊。
握手深谈,达旦不眠。
我谪岭海,触冒瘴烟。
与死为邻,鲛鳄垂涎。
尺书屡及,夫岂相怜。
迨其北归,喜见颜间。
愿言相从,杖屦林泉。
云何奄忽,朝露溘先。
伤心涕零,三友之篇。
呜呼哀哉!
国步艰难,贤智驱驰。
梁栋之坏,哲人遽萎。
藐然一老,天不憖遗。
人之云亡,有识同悲。
旅榇漂泊,临川之湄。
无适非土,公其永归
聊陈薄奠,侑以此辞。
英爽不泯,庶其听之。
尚飨!
代书抵筠守谭崧老求茶笋 宋 · 曾几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问讯江南美,人推道院州。
雨前收雀舌,雪底荐猫头。
有客同僧过,频年遣仆求。
故交今五马,解送老庞不。
端明殿学士左通议大夫提举万寿观许翰资政殿学士 宋 · 王洋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六六、《东牟集》卷七
敕:朕遇灾而惧,未明求衣,推原其端,罔烛厥理,肆加霈泽,大赉多方,虽极幽微,靡有遐弃。
而况二三大臣,散在外服,盖朕所恃以为时望者也。
使或失职,斯民何观?
宜锡恩章,悉加命数。
具官某识高而器远,学博而闻多,清以有容,澹乎自守。
刚而不犯,意在爱君。
誉已高于一时,志独追于千古。
靖康之初政,起宣和之旧臣,首预优除,旋登要路,遂从宪府,进陟枢庭
士心徯望其谋猷,天下想闻其风采,宜重持以自爱,何轻誉以假人?
功虽勒于燕然,岂无惭德;
人既殊于有道,宁免愧辞。
荣名因褫于殿庐,赋禄乃从于祠宇,屡更岁月,亦既甄收。
顾惟求旧之思,可缓再新之泽?
殆将应于同德,宜先正其崇阶,不替前恩,用旌宿望。
其勿忘于奋用,尚共济于艰难。
可。
方舍舟九江适会仆射相公道过二林得非所期相顾叹息辄为长句用志胜游且以叙别(按:李纲有《道出庆阜偶值崧老右丞同游东西二林蒙示佳篇辄次来韵》。) 南宋 · 许翰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公为逐客向何州,我亦求家赋远游。
邂逅二林成晤赏,寂寥千古想风流。
玉锵溪堰凉吹榻,盖偃松萝翠满楼。
明日分携重回首,炉峰空见紫烟浮(宋李纲梁溪集》卷一八)
三友篇赠圭老李纲有《周元仲来自湖外传示崧老赠东林圭三友篇读之慨然因次其韵》。) 南宋 · 许翰
 押元韵
平生我三友,四海吴李孙。
抱能不时施,戎马生中原。
孙既北随难,落日黄尘昏。
吴亦南投荒,蛮瘴愁朝暾。
李今又去我,浮槎杂鼍鼋。
飞涛渺何极,海天相吐吞。
蘧蘧遗此老,死生信乾坤。
颠沛吴江渚,投依楚山樊。
脩水抱苍巅,剑气埋云根。
翛然竹林下,乃有幽人存。
神交迹两忘,高风袅孤幡。
慰我念友心,方外得所敦。
空寂湛禅悦,中有诗清温。
我亦忘世者,早窥治乱源。
忠臣泣庙社,志士伤丘园。
欲持一寸胶,往澄九河浑。
晚知未得力,翻经委空言。
迨此从君游,始脱百忧繁。
五君与六逸,岁久名方尊。
他日竹庵东,更开支许轩(同上书卷二八)
舣舟大藤峡武陵使至忽奉福唐珍牍附以古风招隐揽之欣耸有会初心而分阃之命下已久矣咏叹不已复次旧韵用寄惓惓冀一观省(按:此下二篇,李纲有和诗题为《许崧老赋三友篇以遗东林圭禅师余尝次韵和之未几余被命宣抚荆广崧老复以诗来曾未一岁闻闻吴元申薨于崧老东归薨于虔余方罢帅事屏居长乐圭禅师江西见过阅箧中得崧老二诗相与读之怆然因复追和其韵》。) 南宋 · 许翰
 押元韵
避兵穷岭海,我岂文休孙。
慨彼鸣凤郊,化为逐鹿原。
北吹战尘腥,南接瘴雾昏。
森然一彗孛,敢近六龙暾。
转舟大藤峡,脱死鳄与鼋。
缆袅苍崖树,落日衔未吞。
忽得素书尺,若窥黄裳坤。
招我以隐沦,雉泽遗尘樊。
游心太易初,捃逐万化根。
耿光百世后,乐此不亡存。
宁知虎符下,拥公万旌幡。
英威祖豫州,非心折王敦
从容谢东山,逆气沮桓温
自昔国其国,治忽信有源。
岂容社稷镇,端老孤独园。
至人心淑清,一为斯民浑。
胡骑却长啸,晋史徒清言。
武侯挥白羽,亦有军务繁。
要封鲸鲵观,复睹宸极尊。
功成去冥冥,与我俱鸿轩